5-氯噻吩-2-甲酸中5-氯噻吩-2-甲醛检测方法的开发与验证文献综述

 2022-12-27 11:58:36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研究问题:

5-氯噻吩-2-甲酸是药物利伐沙班合成的重要起始物料,而5-氯噻吩-2甲醛是合成5-氯噻吩-2-甲酸过程中的杂质,因5-氯噻吩-2甲醛具有基因毒性,根据ICH M7相关指导原则将其限度控制为50ppm,采用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并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指导原则进行方法开发和验证。

  1. 研究手段:液相色谱法
  2. 论文综述:

利伐沙班为抗血栓形成药,用于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年患者,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VTE),而5-氯噻吩-2-甲酸是其合成的重要起始物料,因5-氯噻吩-2甲醛是合成5-氯噻吩-2-甲酸过程中的杂质,为透明淡黄色液体,具有化学危险性,禁止接触皮肤,避免吞咽或吸入,属于基因毒性杂质,检测时需遵从ICH M7相关指导原则。

杂质按其毒性,可分为:毒性杂质和信号杂质,毒性杂质如重金属、砷盐;信号杂质如氯化物、硫酸盐等,一般盐无毒,但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药物纯度和生产工艺或生产过程问题[1] 。 基因毒性杂质(genotoxic impurity,GTI)的定义是指能直接或间接损害 DNA,导致基因突变或具有致癌倾向的物质[2]。2014年,ICH在EMA、FDA 等关于基因毒性杂质控制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发布了《M7基因毒性杂质指南》[3]等技术指导文件,提供了遗传毒性杂质鉴别、分类、定量分析和控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根据诱变性和致癌性,可将杂质分为五类,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其中潜在遗传毒性杂质(potential genotoxic impurity,PGI)被定义为从结构上看类似基因毒性杂质,有警示性结构,但未经实验证明的化合物。

基因毒性杂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对于绝大数数的杂质而言,往往没有充分的毒性或致癌研究数据。因此对基因毒性杂质的产生以及可能的结构做准确的判断,需要从原料和反应物、最终产物的构造与副反应产物结构、催化剂、反应溶剂以及产物降解等多方面综合考虑[4] ,5-氯噻吩-2甲醛又名2-羟基-3,4-二氟苯胺2-羟基-3,4-二氟苯胺,具有警示结构“苯胺”。此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芳香烃的苯环与胺基的氮原子相连接,分子比较活跃,经代谢活化生成稳定的氮正离子(ArN H)。此离子能与 DNA 结合[5],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是潜在基因毒性杂质。

杂质检查分析方法的建立可按本药典的要求作方法验证。在研究时,应采用几种不同的分离分析方法或不同测试条件以便比对结果,选择较佳的方法作为质量标准的检查方法。对于特殊试验材料,应在质量标准中写明。在杂质分析的研究阶段,可用可能存在的杂质、强制降解产物,分别或加入主成分中,配制供试溶液进行色谱分析,调整色谱条件,建立适用性要求,保证方法专属性和灵敏性。在采用现代色谱技术对杂质进行分离分析的情况下,对特定杂质中的已知杂质和毒性杂质,应使用杂质对照品进行定位;如无法获得该对照品时,可用相对保留值进行定位;特定杂质中的未知杂质可用相对保留值进行定位[6]。5-氯噻吩-2甲醛的检测根据类似原理进行方法学的开发。

有关5-氯噻吩-2甲醛检测方法学的验证,验证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指标[7]

对于药品制剂而言,起始物料中有关杂质的限度不仅带来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同时也与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密切相关,故在利伐沙班制备过程中严格控制5-氯噻吩-2甲醛的含量,杂质的含量控制对药品质量安全有众大意义。四、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4
  2. REDDY AVB,JAAFAR J,UMAR K,et al.Identification,control strategies,and analy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otential genotoxic impurities in pharmaceuticals:a comprehensive review[J] . J Sep Sci,2015,38(5): 764
  3. ICH M7(R1).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DNA Reactive (Mutagenic) Impurities in Pharmaceuticals to Limit Potential Carcinogenic Risk [EB/OL]. [2017-11-11]. http:// www.ich.org/fileadmin/Public_Web_Site/ICH_Products/Guidelines/Multidisciplinary/M7/M7_R1_Adde ndum_Step_4_2017_0331.pdf
  4. 张 霁,张英俊,聂 飚.药物研发中基因毒性杂质的控制策略与方法探索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8, 49(9): 1203-1220.
  5. 谢含仪, 林云良, 张瑞凌, et al. 基因毒性杂质分析方法和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药物分析杂志, 2018, 38(10):16-24.
  6. 《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377
  7. 《中国药典》2015版第三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609-6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