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急性肝损伤(acute hepatic injury,AHI)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的异常,肝损伤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基础,严重或持续的肝损伤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临床上造成急性肝损伤的原因主要有病毒感染、服用药物不当、食物添加剂、乙醇摄入过量、误服有毒食物、放射线损伤等[1]。急性肝损伤患者短期内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增高、黄疸等临床表现,但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因此对于急性肝损伤的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实验所采用的肝损伤模型可分为体内实验模型和体外实验模型,多数的实验研究采用的是动物体内实验模型,而离体细胞的体外实验模型开展得比较少。按损伤的性质分可分为化 学性、乙醇性和免疫性肝损伤模型[2]。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是比较常用的肝损伤模型,常用的肝损伤模型药物有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D-半乳糖胺、旷萘基异硫氰酸酯、异烟肼、二甲基硝胺、硫代乙酰胺等,其中约60%的动物模型为CCl4诱导的大鼠或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CCl4又名四氯甲烷,是经典的肝毒药物,为无色透明的脂溶性油状液体,有轻度麻醉作用,以中枢性麻醉症状及肝、肾损害为主要特征,对肝、肾有严重损害作用,其可在体内转变为自由基,扰乱肝细胞膜上类脂质的代谢,引起肝细胞坏死。
目前认为CCl4导致肝损伤的主要机制与CCl4自身及其自由基代谢产物有关。CCl4自身的溶酶作用可导致肝细胞损伤。CCL4在肝细胞内质网经羟化酶作用,产生自由基-CCl3,发生脂质过氧化,使内质网改变,溶酶体破裂和线粒体损伤及钙离子通透变化,引起肝细胞坏死。这是肝损害的可能原因[3]。另外,CCL4还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导致肾损害。但这仅限于高浓度的CCl4。CCl4的自由基导致肝损伤的过程被认为是主要的机制。CCl4经肝微粒体CytP450活化后产生三氯甲基自由基,引起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从而改变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使膜的Ca2 -ATP酶失活,胞质内Ca2 浓度升高,破坏细胞骨架,激活磷脂酶,并使氨基酸功能基团受损、核酸转化和突变,引起细胞死亡[4-5]。
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尤以肝细胞为最,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要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在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时,ALT大量释放入血中,因此它是诊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肝细胞内谷丙转氨酶的浓度比血清高1000~3000倍。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1倍,因此转氨酶(尤其是ALT)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6]。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正常时血清中的AST含量较低,但相应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AST释放入血,故其血清浓度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40单位/升,当AST明显升高,AST/ ALT大于1时,提示有肝实质的广泛损害,预后不良[7]。因此,本研究选择AST与ALT作为肝损伤模型的判定标准[8]。
CCl4致急性肝损害模型是目前公认比较好的研究急性肝损伤发病机制及寻找有效治疗药物的实验动物模型。此模型能准确反映肝细胞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学变化,且重复性好,经济简单[8]。然而目前对于CCl4致急性肝损害模型中CCl4的浓度及成模时间尚无统一的判定标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CCl4橄榄油溶液诱导急性肝损伤的模型实验条件,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验方法
1.小鼠品系:雄性ICR小鼠,6~8周龄,20plusmn;2g,购自扬州大学比较医学中心。
2.实验内容: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