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是一种最常见的用于输液的医疗用品,通过它可将药物输入病人体内,达到治疗的目的。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尤其是注射剂产品,其由与之相接触的容器及包材引起的安全性隐患要高于口服剂型,所以选择直接接触注射剂产品的包材和容器,不仅要考虑包装其是否能满足无菌要求,更要关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注射剂来说,输液器应适用于其预期的临床用途,并应具备如下特性:保护作用、安全性、相容性与功能性。相容性是药品输液器应具备的特性之一,相容性研究指为考察一次性输液器与药物之间没有发生严重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药物质量而进行的一种实验。
药品与输液器相容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取实验、相互作用研究和安全性研究。
通过提取实验,明确可提取物,建立灵敏的、专属的分析方法,以指导之后的实验。相互作用研究包括迁移实验和吸附实验。迁移实验的目的是采用建立的可行的方法检测制剂在有效期内真实的浸出物情况,并据此进行安全性评估。进行提取实验和迁移实验应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分析方法,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可采用各种光谱、色谱以及联用方法。应针对不同的待测目标化合物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
本次课题采用的药物为注射剂,进行药物相容性实验的考察项目包括:1、观察未经过输液器与流经输液器后的注射液的色泽、2、测定未经过输液器与流经输液器后的注射液含量、3、测定未经过输液器与流经输液器后的注射液的pH值、4、观察未经过输液器与流经输液器后的注射液的澄明度、5、测定未经过输液器与流经输液器后的注射液的有关物质、不溶性微粒等常规的稳定性考察指标。此外还应针对输液器和药物本身的特性,设定可能发生相容性的考察项目,例如:药液中可能溶出的聚合物单体、催化剂和添加剂、容器对药物的吸附;溶剂与塑料的作用或透出;水分、挥发性药物的透出;脂溶性药物、抑菌剂向塑料的转移;塑料中添加剂的溶出(如PVC袋中的TOTM)等。输液器不溶性微粒的来源有以下两个方面:1塑料本身的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2在生产过程中经切割、组装、磨擦等工艺带入的机械性微粒及生产环境带入的不溶性微粒。由于输液器所输入的输液是直接进入
人体血管的,而输液器微粒多数是人体对其无降解能力的机械性微粒,所以这些微粒一旦进入人体,将造成如下危害:1较大的微粒随输液进入血循环,当最终到达口径只有7~12拌m的毛细血管时,阻塞毛细血管引起血管闭塞,引起局部缺血和水肿。
2微粒进入组织,由于巨噬细胞的包围和繁殖引起肉芽肿。3由于红细胞集结在异物上形成血栓,导致血管栓塞的静脉炎。4大量的微粒进入人体引起热原反应。5有些异物起抗原作用,引起过敏反应,炎症反应或引起肿瘤形成。随着终端过滤器的产生大大缓解了由微粒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显微镜中不再出现巨大的异物微粒,终端过滤器的滤除率基本上能达到80写,为广大病人带来了福音。对于不带终端过滤器的输液器在使用前应用药液20一30m!冲洗,然后再插入病人血管,也能大大减少进入血管的微粒。
进行实验时,我们应该根据药物的酸碱性(以PH值表征)、极性(以醇水分配系数-kow表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实验。根据审评指导原则要求和前期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册经验药物相容性研究在确定实验条件时需选择极限条件进行。
添加剂稳定性是评价输液器性能的重要质量指标。进行输液器与药物相容性研究时应给予关注。评价添加剂的稳定性,一个是考察添加剂本身的耐迁移性,另一个是通过药物相容性实验考察药物组分经过输液器后是否改变。在临床输液中,输液器与药物的作用方式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a)物理吸附作用;(b)化学反应;(c)迁移作用。几种作用方式都可以致使进入人体内的药物含量下降,影响治疗效果。
一次性输液器所采用的增塑剂为一种新型增塑剂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这种增塑剂与以往以DEHP,ATBC为增塑剂的PVC材料来说,具有更好的性能及更低的毒性。本课题中欲检测其在输液过程中向药物中的迁移。同时与TI值或SCT值(欧洲药品局推荐的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安全性阈值)进行对比,对使用一次性避光式输液器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