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建筑消能减震的发展研究人员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减震控制的概念,其中包括隔震、消能减震等,从此开始了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1]。
1.1国外发展阶段上世纪70年代新西兰学者Kelly等人提出了被动耗能减震的概念,从而开始了对消能减震结构的研究。
1972年美籍华裔学者姚治平进行了结构振动控制的理论研究。
同时,日本学者Kobori等在控制地震反应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主动变刚度的地震反应控制思想。
1.2国内发展阶段国内对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引入稍晚。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结构消能体系进行研究,建成数栋设有消能支撑的钢筋混凝土厂房结构,并自此致力于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应用。
20世纪80年代,周福霖院士等[2]提出在结构中装设方框消能支撑进行消能减震,并完成消能支撑结构模型试验。
消能减震技术在我国真正蓬勃发展和应用始于1998年启动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建设,在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展览馆等的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中[3],采用了粘滞流体消能器。
2013年,《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颁布实施,作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的消能减震行业技术标准,标志着我国消能减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