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磷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
而旱地红壤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但其普遍存在磷素固定强烈、有效性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微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场所,其对磷素的吸持能力是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长期施肥措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微团聚体组成、结构和表面性质,最终影响其对磷素的吸持能力,对土壤磷素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微团聚体磷素吸持能力的影响进行综述,首先阐述了微团聚体和磷素吸持的相关概念,然后综述了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微团聚体组成、结构及磷素吸持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关键词:长期施肥;旱地红壤;微团聚体;磷素吸持;有效性
1.1土壤微团聚体土壤微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通常指粒径小于0.25mm的土壤颗粒,是由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复杂集合体[1]。
根据粒径大小,土壤微团聚体一般可分为:粗砂粒(2000-200μm)、细砂粒(200-50μm)、粉粒(50-2μm)和黏粒(<2μm)。
不同粒径的微团聚体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态功能,例如,黏粒级微团聚体比表面积大、活性高,对养分的吸持能力强,而粉粒级微团聚体则有利于土壤通气透水。
1.2磷素吸持磷素吸持是指土壤固相从土壤溶液中去除磷酸根离子的过程,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生物固定三种方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