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在64年的人生里他留下了璀璨的文学艺术,宋代的古文、诗歌、词在他手里达到了艺术的顶峰。这其中东坡寓言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他的寓言创作经粗略统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庆历七年,也就是其少年时,可见寓言对他影响之深和他在寓言创作上的天赋。
寓言这种文体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先后有勃兴时代的先秦寓言,稍显逊色的两汉寓言,转变中的魏晋寓言,高潮时期的唐宋寓言以及转型期的元明清寓言。
苏轼充分吸收了其前中国寓言的艺术精华,在中国寓言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高度评价东坡的寓言集《艾子杂说》“稍卓特,顾往往嘲讽世情,讥刺时病,又异于《笑林》之无所为而作矣”。
学术界关于东坡寓言的研究,二十世纪研究成果较少,如有白本松《浅论苏轼的寓言诗》(《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02)),刘卓英《柳宗元、苏轼与唐宋寓言》(《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03))、朱靖华《论苏东坡的诗词韵体寓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02))、《苏东坡寓言评注》(重庆出版社1989)等。
新世纪以来,研究者于东坡寓言多有涉笔,更有以其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如周瑾《〈艾子杂说〉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对东坡的寓言集《艾子杂说》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首先论证《艾子杂说》确实是苏轼之作,其次将寓言分为五类(忧心外患、政治讽刺、社会人情、人生劝诫和幽默寓言),分析其内容寓意和艺术手法,阐述《艾子杂说》的理趣特点。另外,翟晓慧的《从寓言的独立到文体的全面成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石牧林的《宋代寓言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等文对东坡寓言的成就亦有书写和总结。
期刊论文方面,就其创作及作品分类而言,如陈黎的《苏轼寓言作品创作初探》(《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9)),从影响苏轼寓言创作的因素、寓言作品中突出的艺术特点两个大方面研究苏轼的寓言作品。他的《谐趣与智慧——苏轼寓言研究》(《大众文艺》2017(23))从寓言的主题分类展开,将苏轼的寓言作品分为忧国忧民的政治民生类、教化心性启智类、幽默谐趣笑话式三种类型;另一方面,他认为苏轼寓言受到理性精神、佛教文化和佛经寓言以及前代寓言的示范效应的影响,从而融会贯通扬长避短,创作出中国寓言史上第一部寓言专辑;作者还论述了苏轼寓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运用“双层结构”法、塑造独立完整形象、通过对话表现人物个性、体现智慧的苦笑,以及以本人作为人物形象写入情节等艺术成就。又如孙德春《浅谈苏轼寓言作品分类》(《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5))一文从“针砭时弊,讽谏国君”、“剖析人性,嘲讽世情”、“教育世人,重视学养”、“惧怕文祸,自嘲解忧”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尝试对苏轼寓言作品进行分类,但大体上还是没有脱离从内容、主题方面来分析苏轼寓言作品的藩篱。此外,还有马佳佳的《苏轼寓言中的社会心态探析》(《滁州学院学报》2013(01))等文。
由上可见,目前学术界仍然将重点放在对苏轼寓言作品本身的分析,而没有从整体上把作品和苏轼本人的品格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苏轼品格在作品中的体现和影响主要结合其散文、诗词来分析,而没有结合其寓言作品来成体系地表现苏轼的艺术品格。这就忽视了对苏轼艺术品格的全面了解。总的来说,学术界对苏轼寓言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还不够全面。学者们把苏轼的寓言和苏轼的艺术品格独立看待,从而忽视了他们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寓言作为一个成熟的文学体裁,它重要的不仅仅是对其内容本身的分类,更重要的是从苏轼的艺术品格方面来看分析寓言的分类。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的。
研究意义与价值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