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起,货物配送的合理化在美国普遍得到重视。为了在流通领域产生效益,国外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
国外对配送的研究较早,主要从物流概念及方式、配送合理性、配送车辆优化以及配送对价值链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配送业,对配送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也已比较成熟。国外对配送模式的研究范围从跨国配送、国内配送、区域配送、城市配送到企业配送,都有较深入的研究,而且不仅是对理论的探讨,还与配送实践紧密结合。例如3TPL,它的概念源自业务外包,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David Simchi—Levi等认为,第三方物流就是利用一家外部的公司完成企业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职能。根据C o a s e 定律,当一个企业利用内部资源来做一笔交易的成本等于利用外部资源的成本时,企业就没有理由再发展了。而德国Nuernberg Fraunhofer 运输物流应用研究中心针对上述问题启动了一项研究以评估共同配送对市场的影响,这从侧面阐述了配送模式对企业的影响。此外,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Drucker)把战略联盟看作“从不协调中创造协调”的最灵活的手段,而物流基础资源得到跨领域、跨地域的扩展,信息来源变得更加广泛,服务综合性变得更强;通过组织优化、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降低物流运营总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效益最大化。战略联盟的成功运作,可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并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所以TPL战略联盟在物流配送中也越来越吸引大家的目光。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它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而TOPSIS法是C.L.Hwang和K.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最优解、最劣解的距离来进行排序,若评价对象最靠近最优解同时又最远离最劣解,则为最好;否则为最差。而现在很多的专家学者看是着眼于采用AHP与TOPSIS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物流配送模式的决策问题。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主要有自营物流配送模式、外包配送(第三方物流)模式、物流联盟模式。各种模式各有优劣,零售电子商务可据此选择适合的配送模式。运用战略分析、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法能够为电子商务企业选择物流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些方法需要决策者熟知企业本身情况和深刻理解各种物流模式的优缺点。
我国配送雏形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从自发运用配送阶段向自觉运用配送阶段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的物资部门都建立了配送中心,配送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我国对配送也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随着我国配送的繁荣和发展,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对配送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对配送基本理论的探讨;对我国配送现状的分析及对我国配送总体模式的初探;对连锁业、制造业等部分行业的配送运作模式分析;对企业配送运作模式的分析等。其中皱辉霞(2001)认为:物流配送体系薄弱,主要问题在物流平台构筑落后,物流配送效率低和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人才短缺。吴静旦(2007)也认为要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升信息技术管理,做好技术开发和引进,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张卫星和王欣(2008):通过采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构造一个现代化的管理平台,改进配送调度、进行动态库存管理、实现在线交易处理,真正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到一。目前,我国对于配送模式的研究还未形成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理论,关于适合中国国情的配送模式仍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其中国内学者认同的几种典型的配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曹宝亚2008年提出)。也不断有人在我国的配送的发展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静旦(2007)认为物流流配送的主要问题有物流配送模式选择不当,配送中心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等。李兴国、顾峰(2008)等认为国内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在于存在多渠道的配送模式,统一配送效率低和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大部分连锁企业多采用自营配送却没有实现完善的配送作业,物流配送的标准化水平低等。在存在问题的时候我国的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关于配送模式优化的一些方法,其中吴静旦(2007)提出当前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逐步尝试将本企业的物流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连锁零售企业应当根据连锁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和规模选择适当的物流模式。同时秦瑛、陈竹、陈丹晔(2008)指出通过对五种典型的配送模式的SWOT分析,自营模式和配送中心配送模式适合那些实力比较强、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自身物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商配送模式主要适用于店铺规模大、采购规模大的大卖场及综合超市公司,在我国多数连锁氽业采用这种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这种模式要求物流市场比较成熟,且连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共同配送模式可以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比较适合规模小、资金紧张的中小型连锁企业。李兴国、顾峰(2008)根据现阶段我国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和物流配送水平可以将连锁企业分为四个等级,从两个维度——企业的规模、经营管理能力、配送能力;企业对配送业务水平的要求程度来划,通过二维坐标轴,得出四种类型的连锁零售企业或者物流企业,为各类连锁零售企业做出与之适合的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