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创新运用
摘要: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通过一定的实际情境建构知识的过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能积极地调动学习者主动地学习知识,这与近代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契合。本文主要梳理了问题教学法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国内外各位学者的观点,预测该教学法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旨在摸索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程序,为问题教学法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学生; 活动;
一、引言
在这个瞬息万变地现代社会中,世界各国把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意愿的人作为教育目的之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要求树立学生生活观和自主学习观。这意味这学生学习的内容要贴近生活,意味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那么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承载这两点。然而,在大多数情况,教师知识凭借经验使用问题进行教学,而不懂得系统地应用,没有领悟到问题教学法的精髓。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以问题为核心设计好一节高中化学课程,摸索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程序,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过程。
二、问题教学法历史发展轨迹
-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思想萌芽阶段
问题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本质上是相同的。可以说,问题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的发展,因此,从启发式教学中积极汲取养分,对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教育理论中就有所体现。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一词正是出自《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强调学生主动地思考与学习,提出“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认为学习是自觉自悟、自我反省的过程。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闻见、知、行”三个阶段,认为“闻见”是获得一切知识的基础,强调教学过程中感性经验的作用。不同于墨家的主动说教的教学方法,儒家教育思想更加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1]。《学记》中也有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正是出自《学记》。“道而弗达”是指教师应引导学生活动而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是指教师应激励学生思考不要压抑学生思维;“开而弗达”意味着教学应引导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不应该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2]。以上观点都很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特点的问题教学法的特点。
在西方,一提到启发式教学,就不得不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将教学分为四个步骤:讥讽、助产、归纳、定义[3]。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使受教育者自相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再运用提示使受教育者自己得到答案;最后根据具体事物得到事物的普遍定义。其教育方法因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主动性,至今仍有较大生命力。但该方法本质上通过内心思辨的方式得到问题的答案,并非通过联系实际来获得知识,有强烈的唯心主义的色彩[4]。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