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相关基因Atg5在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文献综述

 2022-12-28 12:23:01

课题来源:自拟课题

课题依据: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损伤修复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皮肤损伤修复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皮肤伤口愈合是细胞,体液和分子机制的动态和高度调节过程,其在伤口后直接开始并且可能持续数年。伤口是正常解剖结构的每个组织连续破坏和功能丧失。皮肤伤口的闭合可以通过再生或修复来实现。再生是组织的特定取代,例如浅表皮,粘膜或胎儿皮肤组织。但是,皮肤修复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愈合形式——伤口通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以达到愈合1。然而,后者是成人皮肤伤口愈合的主要形式。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最终使皮肤闭合。伤口愈合过程可以人为地分为凝血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增殖,修复和组织的重塑五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重叠2

自噬是一个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过程, 它发生在细胞质中。自噬是将受损的细胞器及大分子化合物通过溶酶体降解再利用的过程3。基础水平的自噬可以维持细胞内的稳态,参与细胞的生长于分化。但是,在应激条件下自噬被诱导发生, 它在细胞内起着各种各样的功能。例如, 在酵母细胞中, 营养缺乏诱导细胞内自噬的水平显著增加, 它能降解一些不需要的蛋白质回收氨基酸以供合成生存所必需的蛋白质。另外,自噬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例如癌症,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等。它还可以作为一种细胞防御机制防止某些病原菌和病毒的感染。自噬受到自噬相关基因(ATG)的精密调控,在人体各个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

目前,自噬在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中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是,自噬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具体作用尚未报道。本实验通过构建表皮细胞特异性 Atg5 基因敲除(Atg5F/F;K14 Cre)的无毛小鼠,对比野生型小鼠(K14 Cre)构建小鼠背部皮肤创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HE染色来研究自噬缺失对小鼠背部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肉芽组织的形成,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趋化、激活以及创伤处血管生成的影响。以此研究自噬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主要解决的问题:

1. 阐明表皮细胞特异性自噬缺失小鼠模型(Atg5F/F;K14 Cre SKH-1)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2. 研究表皮细胞特异性自噬缺失对创伤处表皮细胞增殖和再上皮化的影响。

3. 研究表皮细胞特异性自噬缺失对创伤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趋化和激活的影响

4. 研究表皮细胞特异性自噬缺失对创伤处血管生成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