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具体实施现状文献综述

 2023-03-12 17:24:0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并使用指数分析以及检索之后的计量可视化分析,了解国内外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发展趋势和分布发现,最早的研究文献出现于1982年,对于校本课程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增长,目前对于校本课程的关注度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后,“三级课程管理”的模式提出,校本课程的关注度进一步扩大。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前人主要从校本课程概念界定、校本课程实施主体、校本课程实施现状、校本课程资源利用、校本课程实施的问题分析、校本课程实施策略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了研究。

一、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欧美。“校本”英文原词为school-based,翻译过来即为“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本”,郑金洲教授在其所著的《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1]

“校本课程”至今没有准确的定义,从其的思想产生来看,其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一个过程,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使其更多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与校本课程对应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通过总结文献,王斌华从教师角度出发,认为“校本课程是某些学校的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学校自身环境的基础上,对本校的学生,编制、实施和评价的特定课程”;[2]杨骞从学校角度出发,认为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3] 崔允漷结合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角色,认为“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念,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多样化课程”。[4]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当地与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目的而创建的可供选择的个体化课程方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