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DNA作为生命的遗传物质,其双螺旋结构早已被人们熟知。
然而,DNA并非刚性结构,其柔性对于DNA复制、转录、修复以及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等诸多生命过程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单分子操控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和计算模拟方法的快速发展,人们对DNA柔性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
本文综述了DNA柔性性质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DNA柔性的相关概念,包括DNA的结构、性质以及柔性的定义和重要性;其次,概述了DNA柔性的影响因素,包括DNA序列、溶液环境和温度等;接着,介绍了表征DNA柔性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单分子操控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以及计算模拟方法;然后,对不同序列、不同环境下DNA柔性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评述,并探讨了DNA柔性与其生物功能的关系;最后,对DNA柔性性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DNA;柔性;单分子操控;荧光显微镜;计算模拟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其结构与功能的阐明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Watson和Crick在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存储方式,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
然而,早期的研究往往将DNA视为一种静态的刚性结构,而忽略了其动态柔性。
实际上,DNA分子并非rigid的棍状结构,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一定的柔性。
这种柔性是指DNA分子在受到外部力或环境变化时发生弯曲、扭曲、伸展等构象变化的能力,对于DNA参与的一系列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